目前分類:在家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在書局看到下面這本很酷的書,

好奇.讓我決定把這本很厚的書買回家.

(等我看完再來寫心得,先把博客來的介紹資料貼在下面)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

 

DNA不會說謊,它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
  1.近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
  2.「唐山公」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
  3.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
  4.高山原住民非同源,阿美族為夏威夷人的母系祖先。

  林媽利教授,前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的血型專家、分子人類學家,生涯發表的英文期刊論文超過160篇,學術研討會摘要超過200篇。早期因研究台灣人的特殊血型,及建立台灣捐、輸血制度等重要成就,被尊稱為「台灣血液之母」。

  近20年來,她轉而投入台灣族群的研究,但因研究成果大大地顛覆了諸多「公認事實」,意外遭到中國官方及部分學者的圍剿。即使面臨噤聲的壓力,她仍選擇在退休之際出版本書,避開繁複的圖表與數據,以簡潔精要的文字,親自向國人說明血型、DNA研究如何揭開台灣各族群的身世之謎,又得出哪些震撼性的結論:

  ◎近85%的「台灣人」(閩南人及客家人)帶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緣:這一結論確認了先前其他學者從史料文獻、地名、諺語、風俗習慣等的推論,即大部分「台灣人」都是「漢化番」的後代。

  ◎「唐山公」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原住民─越族:也就是說,四百年來陸續渡海來台的「台灣人」祖先,根本就不是族譜所誤載的正統中原漢人,而是一群群被漢化的越族後代。這點,從SARS的擴散路徑也得到了間接確認。

  ◎平埔族沒有消失,只是溶入「台灣人」之中:平埔族雖大多已漢化,但從血緣看,平埔族並未消失。而且,平埔族不僅與高山族共有相近的血緣,他們還帶有獨特的亞洲大陸血緣,時間可推至數千年前,比原先認知的來自400年前的「唐山公」更為久遠。

  ◎異質多元的高山原住民:台灣高山族的語言雖同屬南島語言,但他們卻具有不同的體質,應該是在不同時間,從東南亞島嶼及東南亞等不同遷移途徑落腳台灣,然後互相隔離千年。林教授也在國際上首次證實,阿美族與波里尼西亞人之間有母系血緣的直接關聯,因此讓《經濟學人》報導說夏威夷人是「made in Taiwan」。

  當然,國家認同不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但也絕非建立在虛構的政治神話上,林媽利教授擔當起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本書中勇敢地戳破廣為接受的主流謬論,並清楚詳述畢生研究之總得,期能做為國人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的根本素材。

作者簡介

林媽利醫師

  1938年生,高雄縣人,湖內鄉文賢國小、台南長榮女中、台北中山女中、高雄醫學院及台大病理研究所。長期從事輸血醫學的研究,是台灣輸血醫學能躍上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先前協助衛生署的國家血液政策,主導建立台灣的捐血系統及建全醫院的輸血作業,因而贏得「台灣血液之母」的尊稱。近年來致力於基因的研究,對台灣的族群做全面性的研究及分析,貢獻於台灣族群的尋根。

  林醫師為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分子人類學家及業餘畫家。現為馬偕紀念醫院顧問醫師。名列「世界名人錄」、「科學及工程世界名人錄」、「醫學及生物世界名人錄」。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成為台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獎」的傑出女性科學家。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兩百人」。2001年,與台灣文學界大老鍾肇政,同時獲頒「榮譽台灣文化博士」。

  你可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許多急待輸血的人能挽回一命,可能都是依賴她幾十年來的努力成果。未來,更多人能真正認清自己的祖先來源,絕對要感謝她的勇敢與執著。

 

推薦序

  有一次彭明敏教授請吃飯,席中他透露他有平埔族血統。我問是如何知道的,彭教授說,馬偕醫院的林媽利教授幫他採集唾液進行DNA化驗得知的。這個訊息令我非常興奮,讓我興起也想追究自己血緣的念頭。隔天我冒昧打電話給未曾謀面卻是久仰其名的林媽利醫師,沒想到電話那一頭傳來林醫師親切熱誠的語氣歡迎我前往做化驗。就這樣,我與林媽利教授終於有了數面之緣,也解開了我的血緣之謎。

  林媽利教授採我的血液化驗,經數月比對,也經三度修訂,最後給我的結論是:「李筱峰先生的母系血緣應來自印度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父系血緣為非華人東南亞的血緣。組織抗原屬於閩越族人的血緣。」如果在我年少的時代,獲知自己具有如此複雜而多元的血源,一定會對自己是「雜種」感到驚訝、難過。因為中國國民黨灌輸給我的「教育」是一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大漢世胄」的迷思,怎能接受自己是「番邦夷狄」的「雜種」?但自從擺脫這套政治迷思而覺醒之後,我不但對自己的「雜種」不以為恥,反而更因此而忻然喜悅。從優生學的角度看,我應該慶幸我的頭腦不會太差;再者,國共兩黨以後還要罵我這個台獨份子是「漢奸」的話,我可以更理直氣壯回答:我不是漢人,我哪有資格當漢奸!

  我在大學時代原本學教育,後來因為在雜誌上為文批判國民黨的教育,從政大教育系遭勒令退學,後來改讀歷史,開始走入台灣史的研究。以前期許自己要從事教育改革,其實哪知道自己還陷在一套「大漢沙文主義」的制式教育中欠改革。等到進入台灣史的領域之後,才開始有了新的視野。其中對於台灣人與台灣史的南島民族的成分,才有新的認識。

  從史料文獻顯示,台灣人與台灣史具有相當比重的南島民族成分。例如,打開「康熙台灣輿圖」(又稱「黃叔璥台灣番社圖」),台灣西部從北到南遍佈各社的平埔族的聚落,經統計,平埔族聚落有120個社(至於山地和花東地區還未計算進來),而漢人聚落只有65個,可見17、18世紀之交,台灣社會的主體居民還是以南島民族為主。

  清帝國統領台灣初期對移民台灣定有三大禁令:其一、嚴禁無照渡台。想渡航台灣的人,必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證,才可渡台;其二、渡台者一律不准攜家帶眷,既入台者不得招致家眷;其三、不准廣東人來台,因為清廷認為「粵地屢為海盜淵藪」。

  清帝國厲行這種海禁政策時間相當長,其間僅有短暫的數次弛禁。大致說來,清國統治台灣的211年當中,從1684年到1790年之間(統治台灣的前106年間)是採取一種較嚴格的禁止與限制;1790年以後才較放鬆,到了1875年以後才真正開放移民。這種海禁政策使得渡海來台的移民大多數為男性。

  清政府的移民三禁中有「既入台者不得招致家眷」的規定,因此許多單身漢也以入贅於平埔族家庭的方法,甚至假冒成土著,來規避這項禁令。恰好當時台灣平埔族的許多部落偏向母系社會,由女人繼承產業,而且招男子入贅於家。特別像西拉雅族,他們的俗話說生女子是「有賺」──繼承產業;生男子叫「無賺」──入贅到別人家去。17、18世紀間,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這許多單身漢,就這樣入贅於平埔族家庭,這真是「天作之合」。記得我小學時代學校要每個小孩回家查問自己祖先來自何處,祖母告訴我說,我們台灣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句俗諺,當然當時聽得霧煞煞,等到後來研讀台灣歷史,才明白台灣人這段「天作之合」的血緣交融史。當然,這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有語病,林媽利醫師的研究告訴我們「平埔公、平埔嬤、唐山公、唐山嬤、高山公、高山嬤,建構了台灣人的基因結構」。

  除了因為與漢語族的接觸、通婚之外,清帝國政府的三項措施更造成平埔族的「漢化」。

  第一項措施是「設社學」,也就是在平埔族部落設立學堂,從原住民兒童開始改變。1686(康熙25) 年,諸羅縣知縣樊維屏在荷蘭時代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麻豆社設立「社學」,教化「番」童。1695年,台灣知府靳治揚在府治所在地(今台南)進一步推廣「社學」,聘社師教「熟番」孩童讀《三字經》、《四書》等,要知句讀,要能背誦。之後,地方官吏不斷興設社學。到了乾隆年間(約18世紀中葉),各廳縣為土著所設的社學已達51所。不過以後由於土著迅速漢化,兒童多改入漢人義學或私塾讀書,社學制度才漸式微。

  第二項促成平埔族漢化的措施是「改服裝、易風俗」。要求平埔族在服裝上「薙髮冠履,衣布帛如漢人」。1758(乾隆23)年,分巡台灣道楊景素下令要求平埔族人要「薙髮留辮」,透過政令來改變平埔族的服裝。

  第三項措施是「賜姓氏」,以「漢姓」來賜給平埔族。過去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沒有姓氏,多採「父子連名」,到了此時,許多人開始接受官方的賜姓了。這些姓當中,除了最早賜姓「潘」之外,還包括有:陳、林、李、吳、王、劉、張、戴、黃、楊、朱、趙、孫、葉、錢、江、蕭、廖、羅、莊、鍾、賴、錢、莫、金……等較常見的姓,但也有一些少見的姓,如蠻、斛、穆、鄂、來、印、力、利、爐、東、余、巫、文、米、衛、黎、兵、蟹……。
許多改了漢姓的平埔族,在傳了幾代之後,加以自己的母語也消失了,便自以為是大漢子民,許多人甚至還從漢姓譜系找出中原堂號來比附,例如立墓碑時,姓陳的就冠個「穎川」,姓林的就冠上「西河」,姓李的就冠上「隴西」,姓潘的就冠上「滎陽」(而且還寫錯字,寫成「榮陽」)。真以為自己是華夏世胄,其實是「數典忘祖」了。

  1864到1870年之間在台任職的英國籍海關官員必麒麟(W. A. Pickering)就指稱:「多數平埔族人已剃髮,穿漢式服飾,並講漢語。」

  1871(同治10)年陳培桂主修的《淡水廳志》也指稱:「風俗之移也,十年一小變,二十年一大變。淡水番黎較四邑為多,今自大甲至雞籠諸番,半從漢俗,即諳通番語者,十不過二三耳。」

  到了1881(光緒7)年,福建巡撫岑毓英通令台灣各府州縣,於其普通轄區內,正式劃平埔族入漢籍,更促進土著漢化。
時至今日,我們昔日的平埔族祖先的語言、宗教、風俗習慣,雖然大部分已經改變,不過有一項遺產至今仍清晰可認,那就是台灣的地名。不僅「台灣」一名係源自平埔族西拉雅語,台灣各地地名源自平埔族或是與平埔族相關者,多不勝舉。根據沈建□教授的調查研究,今天台灣島上許多市鎮由平埔族社名漢化者至少110個。再者,出現「番」「社」等字樣的地名,亦是過去平埔族聚落,全台灣至少有124組。

  從上述的歷史背景與史料文獻看,可以想見台灣人具有相當比重的南島民族成分。這樣的歷史背景,對照林媽利教授在分子遺傳實驗室從事台灣血緣分析研究的結論──「85%的台灣人都帶有台灣原住民(或東南亞族群)的基因」,正可以相輝映,彼此參照。

  感謝林媽利教授這些年來在分子人類學方面的研究貢獻,不僅以科學的態度為我們突破不少政治神話,對台灣人的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更有所助益。當然我們知道國家的建立與認同,不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但是戳破舊有的政治神話,我們才能邁出新步伐。職是,我要以感激的心情,對於林教授所率領的團隊的研究成果,敬舉一觴!

  林教授把她近幾年來的研究成果選集成冊,囑我寫序。面對著林教授的研究成果,我這個十足的門外漢,不勝受命惶恐。但是做為一個歷史工作者,看到林教授的研究成果提供我們甚多參考的作用,又不勝受恩感激。通常替人寫序的人,都是比著者更有名望的人,但是我接受林教授邀請寫序剛好相反。與其說這是序文,不如說這是一篇讀後感與致謝文。多謝林媽利教授!

李筱峰

作者序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很高興這本書的出版,雖然心情是相當的複雜,我原本的工作是「輸血醫學」,因著血型的分析讓我無意間踏入人類學的領域。這20年來我一方面在分子遺傳實驗室從事台灣特有血型及血緣的分析,另一方面偕同我的同事努力參加人類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的研討會,試著去了解什麼是「族群」,什麼是「南島語族」。在這20年的過程中,我們族群的資料數量、研究的方法及分析的能力增加,使得我們在分子人類學的領域從粗淺的看法一路修正到更完整的地步,修正的程度有時相當大,但我想這是做研究必須經過的過程,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是勇敢的假設及不斷的修正,以期達到接近真實的結果。

  據說台灣過去沒人敢做族群來源的研究,1987年台灣解嚴後我們的研究室自然的踏入台灣族群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台灣族群的多樣性,但是國內政治理念的南轅北轍,使族群的研究發生困難,甚至掉入陷阱。但是我想當社會大眾質疑自己的來源時,提供血源分析的資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在我研究的生涯中,已在國際科學雜誌上刊登了許多篇英文的研究論著,且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也提出很多英文的研究摘要,我們的研究不管是分子人類學或是輸血醫學,在國際上開創了一片天,也得到國際的肯定。這些年我同時也為國內的刊物撰寫了幾篇有關族群的中文文章,這些文章就變成這本書的主要骨幹,將我用英文撰寫的學術論文的重要發現與成果,以較為簡單明瞭的語言呈現在國人面前,畢竟這些研究成果對台灣人的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應當有所助益。

  中國一向要讓台灣人相信台灣人是純種北方漢人的後代,說是因著北方的五胡亂華、魏晉南北朝及元朝游牧民族的大屠殺,使台灣人的祖先南遷到福建、廣東。但是我們發現台灣人(閩南人及客家人)在基因上屬於南方的亞洲人,也就是屬於中國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和北方中國人有相當大的距離(Tissue Antigens 2001; 57: 192-199)。同樣的2009年12月,中國的分子人類學家發表中國境內自南到北25個地區,加上在美國的漢人,共1,700人全長基因的分析,發現中國境內的漢人在基因上可分北方漢人、中部漢人及南方漢人,這三個地區自南到北以地理漸進式的差距表現出基因漸進的差異,所以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因地理上的差距大,基因距離也大,也就是說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在基因上有不同(Am J Hum Genet 2009; 85: 762-774),這結果和1994年美國史坦福大學Cavalli-Sforza與北京中科院遺傳研究所共同分析漢人的基因,得到一樣的結果,即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不同,有差異。2009年另外一篇新加坡分析漢人的文章也得到相似的結果(Am J Hum Genet 2009; 85: 775-785)。我想這些有關漢人的報告應可堵住「台灣人的漢人血統論」者的嘴巴了(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2009; 75: 342-346)。寫到這裡,我相當佩服我的同學病理學家劉如峰醫師,在我不知如何簡單形容台灣人的血緣時,他說「台灣人是漢化的越族,到台灣後與平埔族混血的後代」,真的是如此。這些年台灣族群的研究,我們也發現台灣人在主要的越族及平埔族的血緣外,尚有其他多元來源的基因,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不同來源的祖先群,這是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在人類遷移的路線上,台灣海峽在冰河時期是陸地,向南陸連到現在的印尼群島,向北陸連到中國北方及日本。冰河時期結束後,台灣變成島嶼,從東南亞島嶼及東南亞大陸人類的遷移陸續的經由海路到達台灣,再加上近代台灣被不同族群佔領過,所以造就了台灣多元基因的來源。但不管基因的來源是來自何處,只要認同台灣就是台灣人了。

  另一方面,本書也分析了平埔族及高山原住民的身世之謎。我們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共有相同或相近的血緣,這些共有的血緣大多同時與東南亞島嶼族群(印尼及菲律賓)共有。除此之外讓我們驚訝的是,部分平埔族擁有數千年前來自東南亞及亞洲大陸的血緣,這一發現比原先認知的來自四百年前的血緣(唐山公)要來得更早更為久遠。我們的研究顯示,平埔族並未消失,而是被漢化,大部分的族人已溶入「台灣人」的大熔爐中。至於台灣的原住民,我們的發現與語言學的說法有所不同,我們認為原住民的來源應該是多元而非單一的,而且時間更久遠。我們也發現台灣原住民與波里尼西亞人之間存在著母系血緣的直接關連,這是國際上首次以母系血緣證實了這關聯,也讓《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說夏威夷人是「made in Taiwan」。

  過去民族學的研究發現,在文化上,台灣原住民與中國西南民族相類似,中國基因的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與中國南方的傣族(越族)共有O1*父系血緣,認為台灣原住民很可能是出自傣族(BMC Evol Biol 2008; 8: 146)。然而我們父糸血緣YSNP的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雖然與中國南方的越族共有O1*父系血緣,因YSNP的變異須很長(上萬年)的時間,以致很難測出台灣原住民與越族間的血緣距離,所以再經另一變異時間短的系統YSTR的分析,發現台灣原住民與越族雖有共同的祖先,但那是12,000到22,000年前的事了,所以在冰河時期這兩個族群就已經分開了,同樣的母系血緣也得到相似的結果。我們父母系血緣分析的結果認為:台灣原住民與越族在上萬年前雖共有祖先,但台灣原住民並不是出自傣族(越族)。基因的研究,特別是組織抗原及母系血緣的結果,顯示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大陸的族群,包括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有相當大的基因距離,台灣原住民卻與東南亞島嶼族群相近,而且與東南亞島嶼族群共有基因庫,顯示兩者的密切關係。

  感謝前衛出版社在我將要退休之際,幫我整理了族群的研究,如果沒有他們,我大概不會有勇氣去做的。我感謝許多台灣人及原住民捐贈血液及口水,感謝許多山上長老教會的熱心參與,我也感謝多年與我打拚的同事(Jean Trejaut-尚特鳩、陸中衡)、研究助理(何俊霖、李建良、顏汝珍) 、協助我們收集檢體的陳曜明醫師及繕打中文稿的陳文發。

  最後感謝家人及親友的支持,感謝上帝,讓我做了這麼有意義的工作。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虎年到,照例年初二我們全家人到三地門蓮光寺去跟爸爸還有菩薩拜年!


跟爸爸拜過年後,也照例要去參加中午由四姑姑做東的午餐會.

午餐前時間還有一點點,想起以前爸爸在的時候都會帶我去天公廟拜拜跟安太歲.

今年虎年,老公是屬屬虎的太歲年,所以就由我帶著這一大群人去天公廟拜拜.

既然要幫老公安太歲燈,就順便幫弟弟安了財運燈,幫三個唸書的小鬼買了智慧燈,

再幫我自己還有媽媽買了平安光明燈,

就讓天公保祐我們全家人今年都順利平安一整年吧!

穿白套裝的是主人四姑姑,她是我六個姑姑中最有錢也最兇的,

不過從小,四姑姑就很疼我,可能我講話最討她喜歡吧!

小時候,姑姑們都會搶著叫我去她們家做客,去了A家沒去B家,

就會有人打電話去跟我娘抱怨,說我大小眼,

我一直不知道,我有這麼重要嗎?

 

今年大家吃飯時挺間介的,

有不同的表哥過來跟我說在報紙上看到我,我娘開玩笑說怎麼她都不知道,

表哥們居然說買了很多份要送一份給我娘.

其實我很怕被熟人說在媒體上看到我這種事,以前我爹很愛上報,我娘也都覺得這沒什麼,

我娘才不會要表哥們送剪報給她呢!我娘知道我很低調的.

下次有媒體採訪還是要盡量低調拒絕.

今年台北台中屏東奔波過年,一切都很順利,公公也沒特別給我家老公難過,

跟公公道別回台北,路上老公很開心,就玩起相機自拍.

呼~~~~~休假結束.

開工囉!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引用一篇來自侯文詠網誌的文章

非常有意思

教育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學問

重點不在唸過多少教育理論

而是用心用腦去推敲去互動

 

-------------------------------------------------------------------------------------------------------------------

儘管我說:『人無「不乖」枉少年。』但一定有人不為為然。你說「不乖」好,但殺人、搶劫、打架也是不乖啊,說來說去,『不乖』也不見得就沒有問題,所以到底是『乖』好,還是『不乖』好呢?

我再說另一個故事。

我們家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曾經不寫功課,連絡簿一拿回家裡,常常被寫滿了紅字。為了這個常常和媽媽有意見衝突。後來收拾不了了,媽媽只好請我這個爸爸出面處理。
很多家長處理這種事的基本邏輯就是以『完成功課』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展開威脅利誘。這樣的威脅利誘當然是以『乖』為前提的。不過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好不容易小孩對他的世界開始產生『叛逆』,這樣的機會當然不可輕易錯過。
我把決定換個角度,順著小孩的思路,從『不乖』出發來思考問題。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怎麼樣可以不寫功課呢?
小孩一開始聽到我的議題果然是一臉懷疑的表情,不過很快他就快感受到,我是認真的。沒多久,我們就想出了不少辦法(雖然兒子覺得不太可行),這些辦法包括了:

一、我把印章交給他,讓他自己在聯絡簿上蓋章。
(小孩問:『可是功課沒寫,老師如果打電話來問我會怎麼說?』我說:『我當然實話實說,我可不想幫你說謊。』,這個提議立刻就胎死腹中了。)。
二、或者,我打電話請老師允許他不要寫功課。
(小孩問:『全班只有我一個人不寫功課,同學會怎麼看?』我說:『別的同學要怎麼看你,我實在無能為力。』這個提議於是又出局了。)
三、最後,我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根據『沒有盲腸就沒有盲腸炎。』的外科法則,如果不上學也就沒有功課了。(我表示可以向教育局提出在家自主學習的申請,這樣他不用去學校上學,也就沒有功課,更沒有蓋章或者是同學看法的問題了。)
小朋友聽了,似乎覺得這個方案有可行之處,不過為了慎重起見,他希望我讓他考慮三天。我欣然同意。

在這三天的時間之內,他到處打電話資詢親友團的意見。親友們大部分當然都不贊成只為了不寫功課不去學校上學。由於他這麼到處打電話,同一時間,我也接到不少關切的電話,承受不少壓力,但我決定保持沉默。

就這樣過了三天。

三天後,在晚餐桌上,他鄭重向我們宣布,經過慎重考慮的結果,他決定——
還是要去學校上學!
『為什麼是這樣的決定呢?』媽媽問。
『我想,學校有很多的同學,不但如此,學校還可以培養我們德、智、體、群各方面……』這——可——有——趣——了,聽起來完全像是校長在升旗台上精神講話的口氣。
『所以?』
『所以,我還是去上學。』
『那不想寫功課怎麼辦?』我問。
『其實功課沒有那麼麻煩啦。』
『搞了半天,』我抱怨:『什麼都沒有不一樣嘛。』
『不一樣。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他指著腦袋瓜說,『可是這裡不一樣,這裡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我看不出來啊。』
『你當然看不出來,』他說:『可是真的不一樣。因為,我想過了。』
這個故事我在『我的天才夢』裡面說過了,不過,故事還有後續發展。此例一開,大兒子嚐到甜頭,進一步想全面檢討其他那些『沒有經過他同意』的課外活動。於是我們只好把他的時間表拿出來,從學英文、游泳,鋼琴一樣一樣重新確認。
『我對鋼琴課沒興趣了。』他說。
『為什麼?』我問。
『因為太無聊了。』
『無聊?』
『嗯。』他覺得鋼琴是給女生彈的。

事實上,這件事他已經向媽媽抱怨過好幾次,媽媽雖然鼓威脅利誘,成效顯然不彰。我想了一下,立刻拿起電話,打給住在樓上的老師,告訴她大兒子暫時不上鋼琴課了。
鋼琴老師是那種充滿愛心與耐心的老師。她一聽到大兒子想放棄鋼琴,立刻憂心忡忡地勸我要多鼓勵孩子、要孩子再堅持下去云云,可是我不為所動。在我的堅持之下,老師無可奈何,最後只好勉強同意我的決定。
放下電話之後,大兒子的表情有點愣住了——沒想到這個夢寐的希望這麼容易就達到了。看得出來他很高與,但還故意裝出一臉『哀衿勿喜』的表情。
這時門鈴忽然響了,大兒子跑去開門,原來是在樓上上鋼琴課的小兒子課程結束回來了。
我很清楚地聽見他用高八度的聲音,亢奮地對弟弟叫嚷著:『欸,我不用彈鋼琴了,欸,欸,欸……我從此不用彈鋼琴了。』
我走到門口對小兒子說:『哥哥說他不想學鋼琴,我已經答應他了,』這事得一視同仁才行,『你呢?你還想學嗎?』
『想啊。』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老師獎勵他的棒棒糖,『棒棒糖好好吃,而且老師還有好幾種不同的口味我都沒吃過。』
『你確定要繼續上下去?』
他點點頭。

從此我們家開始變成『一國兩制』——弟弟繼續學鋼琴,哥哥則快樂地享受他爭取來的自由。每當弟弟練琴時,哥哥總會有意無意地就跑到鋼琴旁炫耀。
『好舒服噢,我又K完了一本哈利波特。』再不然就是:『你知道嗎?電視上正在轉播NBA球賽,到現在Kobe Bryant已經一個人獨得52分了。』……
弟弟不屑地看了哥哥一眼,繼續練習他的鋼琴。
就這樣經過了三個月。
有一天,弟弟上完鋼琴課從樓上下來,在門外猛按門鈴。哥哥去打開門。
『什麼事啦,』哥哥看了弟弟一眼,『這麼興奮?』
『你看,這是什麼?』弟弟高舉著翻開的聯絡簿,指著上面的紅字,一個字一個字興奮地唸著:『弟弟加油,這樣繼續努力下去,程度就要超越哥哥了噢。』
哥哥的臉色從紅色又變了青色。他轉過身來,嘴裡喃喃唸著不知什麼,邊唸邊自顧往房間走。眼看事有變化,我立刻也跟隨進房間。
『怎麼了?』我問哥哥。
『彈那種垃圾車的音樂,沒什麼了不起啦。』
『你不要這樣嘛,』我說:『你不學鋼琴,弟弟繼續學,他會超過你,這是必然的事啊。這很自然,不是嗎?』
他不說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學鋼琴當然就會被弟弟超過,這很公平啊!』
『我又沒有說不學,我只是說很無聊,你就……』
賴到我頭上來了?我沉默了一下,靈機一動,問他:『怎麼,你現在又想學了?如果真想學的話,我可以再和老師說啊。』
『可是,過去弟弟都只上半個小時,我上一個小時太無聊了。』
討價還價?『那我告訴老師,你也從每次半個小時開始好了。』
『老師會不會不高興?』
『哎啊,你想繼續學,老師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會不高興呢?』
就這樣,老大又回去上鋼琴課,每次半個小時。
和我們不用再擔心小孩寫功課的事情一樣,這次回去上鋼琴課的熱忱完全不同。我開始在他的聯絡簿上看見了老師稱贊的話語。
『你這次好像進步很多噢?』我問大兒子。
『你知道鋼琴要進步的秘訣是什麼嗎?』他抓了抓頭,神秘地對我說:『就是要停一段時間不彈。』
『是噢。』我半信半疑地看著他。
這次再重新學琴,老大的確進步得很快,沒多久,他跑來跟我商量說:
『我現在發現我的功力大增,才開始熱身呢,半個小時竟然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果你不反對的話,我每次上課時間可以改成四十五分鐘好了。』
於是上課從三十分鐘改為四十五分鐘。就這樣上了兩個多禮拜,兒子又有意見了。
『這次又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都是三十分鐘,再不然是一個小時,這樣上四十五鐘,學費好難算噢。』
『學費很難算?』我不太懂。
『給三十鐘的學費太少,給一個小時又太多,這樣好了,』他說:『我犧牲一下,我上一個小時好了。』
原來是想上一個小時,拐彎抹角的。
『折騰了三、四個月,現在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還是同樣的老師,不但同樣每個禮拜上課,而且還是每次上一個小時,你一定要告訴我,事情到底有什麽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為什麼呢?他告訴我的答案,仍然還是那句老話:
因為我想過了。
小孩的鋼琴就這樣自動地繼續彈了下去。十多年過去了,大兒子的鋼琴雖談不上什麼專業水準,但直到現在,鋼琴成了他喜歡的技能,以及煩悶時的陪伴。
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了。

對我來說,我之所以願意對『不乖』這麼寬容,最大的理由正是:經由這個『不乖』的過程,小孩得到了一種『他和功課』或者『他和鋼琴』之間更深度的思考——這個思考,就像一直坐校車的小孩必須自己走路才能真正弄懂上學的路一樣,孩子也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有更深刻的認知。
因此,當大兒子說:『我想過了』時,他試圖表達的,正就這個從『無知』到『知』的過程。對我來說,這個認知的過程是遠比寫不寫功課,學不學鋼琴更重要許多的。

□p.s.2:寫給父母親的一小段
很多父母親也許要問:小孩真的不寫功課了,可以嗎?真的不學鋼琴了也沒有關係嗎?甚至再問得多一點,讀書讀得不好、考試考零分也沒有關係嗎?
我的答案很簡單:沒有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我相信人性的本質,沒有人是願意讓自己零分的。如果把零分當成一種像是『發燒』、『疼痛』的症狀來看的話,不去理解這個症狀產生的原因,一昧地給退燒藥、止痛藥,後果是很危險的。更何況,父母親開出的處方再好,如果小孩不願意服用,其實也是枉然。
對於大部分的父母而言,最難也正在這裡。面對小孩的『不乖』或『叛逆』行為,父母親最容易掉入的窠臼就是:嘮叨、情感威脅、再不然就是發脾氣、處罰小孩……無可厚非的,這些都是人類在面臨焦慮時,很難避免的情感反應。但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這樣的動作不但於事無補,甚至還會加速父母親和孩子之間感情的疏離。

因此,一個為小孩著想的父母親,第一件能為小孩做的事情就是:克制自己的焦慮,不要把這樣的情緒反射性地發洩在孩子身上。
必須先有了這一步,我們才有可能(或者說資格)更深入地理解小孩,給予支持,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幫得上忙。

因此,當我說不學鋼琴沒關係,考零分沒關係時,我的意思是現在不寫功課不代表以後永遠不寫功課。現在零分不代表一輩子都零分。不彈鋼琴了,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學別的啊。因此,把小孩的『不乖』他當成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從內在到外在,把自己和這整件事的關係好好想想,反而是更健康的想法。

俗話說的好:『千金難買早「知道」。』千金買不來,父母親、師長的嘮叨換不來的「知道」,卻是得經過孩子們從「不乖」的實踐中去換來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定要學會吧路讓出來,這樣孩子才有自己去摸索的機會。畢竟孩子自己摸索來的『知道』,才是能讓父母真正放心的保證啊。

4
當學生太乖當然不好。但談來談去,談到最後,『乖』與『不乖』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要『想過了』才好。
這個『想過了』,也就是哲學家笛卡兒說的:『我思固我在』。因為我『懷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如果我不懷疑、不思考,別人說的我全『乖乖』地接受,那麼我的存在無關緊要,某個程度而言,也就等於不存在了。
正因為我們開始『思考』、『懷疑』既有的價值了,所以看起來『不乖』,不經由這樣的『不乖』,我們就無法擁有真正面對現實的智慧。至於思考、懷疑完之後,變得更『乖』了,或者更『不乖』了,其實不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還得繼續『思考』、『懷疑』,繼續『不乖』下去。如此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把吸收的知識轉變成自己內在的智慧,並且繼續創造、進步,讓自己變得視野更開闊,胸襟更寬廣。

說到底,『不乖』不只一時,它恐怕還是一輩子的千秋大業呢。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昨天晚上,嚴格說是今天2009/10/11一到,

我家兒子牛牛走來走去然後說,

老媽我想做一件事,

我問他想下樓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吃嗎?

他說:

"喔,是今天是母難日啦,想說很久沒有抱抱了,我抱妳一下好不好?"

哈!這就是我們家國三體貼的兒子!

 

牛牛國三了,前幾個禮拜,他的導師在連絡簿上留言,希望我不要再讓牛牛當學校交通崗了.

我問牛牛你打算怎麼辦?

牛牛說他堅持要做到畢業,因為這是一種團體榮譽,交通崗人力也不是很夠,不能沒有義氣.

所以他希望我能支持他跟老師說他的堅持與決定.

我答應了,但我告訴他,他的導 師一定會因為這件事而常找他功課跟作業的麻煩

他要在各項學業表現比平常做得更好,而且不准抱怨老師找他麻煩,

這是他的選擇,他就要承受要面對挑戰.

我決定支持他,我問了身邊的朋友跟也有個怪小孩的老闆,

他們都認為我的支持是對的 .

 

牛牛是很貼心很considerate很敏感的天秤座男生,

有對怪咖老爸老媽,牛牛的思維也跟一般小孩不同

在他生日這一天,我希望他能一直保持他的善良與體貼,

平安健康的跨越人生每一天.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國三的牛牛假日都要補習,我跟發哥有了可以約會的週末假日

週六中午前隨興就跟老公說我們到淡水吃海鮮吧!

在台灣真的很有樂趣

週末的淡水線捷運上,有成群出遊的歐巴桑,有歐美跟日本的觀光客,

還有很多穿很清涼的辣妹

我很喜歡從淡水線的車上看風景

紅樹林段是我最喜歡的

河海交會 水筆仔與群山隔岸相對 騎著腳踏車的大人 小孩 車隊 大家都這麼開心

每次想到這個畫面就很想跳上淡水線去看海 看山 看人

我跟老公一會兒玩他的專業相機 換著不同鏡頭拍拍試效果

一會兒又用手機上的相機玩自拍

我拍他 他拍我 再玩自拍

其實一趟淡水 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在交通工具上

但隨便在那 我們玩相機也可以很開心


這是早上五點半我家附近 南湖大橋旁的自行車道,很涼快很舒服!

六點就會變成這麼亮,有點熱.

路旁的草地上很多含羞草,看到我把其中一片葉碰收了嗎?

 

今天傍晚六點,跟老公趁著雨停走到東湖路上買東西

過馬路時看見了彩虹.

換個角度後,發現它竟然是雙彩虹

最近每天早上五點多老公會叫我起床散步半小時

原因是我說自己不運動會比他先死

這樣他就享受不到我專業的喪禮規劃服務了

所以發哥就每天早上把我挖起來運動

 

拍完彩虹

我跟老公說

幸虧你陪我出來走走才會看見彩虹

幸虧手機有相機隨手就能拍

 

又再想想

我又跟老公說

我們倆個真是兩個怪咖的絕配

我們兩個看事情的角度很不一樣

對生活的態度也很不一樣

但一樣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簡單的快樂

 

單純 會讓人生充滿樂趣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晚上看了橫山家之味,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叫老公看

讓他知道不管在那裡,多數的父親都是嘴巴壞的,不講理的,以自己為中心的...

 

父親也都是嫉妒母親的,我公公也會這樣,氣我都跟婆婆一個鼻孔出氣

但怪的是

父親通常對女兒比較好一點

對兒子就比對陌生人還要冷淡

 

中國人跟日本人都一樣太大男人主義

男人都被女人寵壞了

所以不自覺都變得不可親近跟討人厭的不近人情

但相對的

男人也都被自己跟老婆及孩子孤立了

沒有人要跟家中威權但其實不被尊敬的父親親近或說話

慢慢得他們就益加惱怒益加孤獨

說起來真的很悲哀

 

父系社會害慘多數男人跟他們的親子關係

何必呢

愛他關心他就告訴孩子就表現出來

讓孩子跟你越來越遠

老了死了

什麼感情也都沒有留在他們心中了

如果人死了家人連眼淚都掉不太出來

真的太悽涼了

 

 

橫山家之味

(原子映象提供)

導演:是枝裕和

演員:阿部寬、樹木希林、夏川結衣、YOU

劇情介紹:橫山良多(阿部寬飾)年過40,但工作不穩定,他的藝術家個性使得求職始終不順利。由於大哥的忌日到了,他帶著新婚的妻子由香(夏川結衣飾)回到老家。他的新婚妻子因為喪夫,所以帶著兒子小敦改嫁給良多。良多的母親(樹木希林飾)表面上看起來溫和慈祥,但心裡很介意兒子娶了「二手貨」,更何況還有個「拖油瓶」。良多父親則是個嚴肅的小鎮醫生,因為年紀大了又視力退化,不得不退休,準備重新適應人生的新節奏。良多的藝術家職業被老爸瞧不起,使得一家子經常陷入尷尬氣氛。就在良多返鄉祭拜的過程,大家面對了這場難解的親情習題。

大嘴茱看電影

大嘴茱我看的東洋片可能不夠多,但本片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2004年參加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獲得極大矚目,該片童星柳樂優彌更一舉奪下坎城影帝,曾大大引起大嘴茱我的好奇。看完「無」片之後,讓大嘴茱內心感嘆萬千,一部如此悲傷的作品,卻可以在導演是枝裕和的處理下,像是抹上了一道感性而樂觀的彩虹,給了這部片無限希望。

「橫山家之味」也是走著「無」片的恬淡氛圍,探討著橫山家族的悲歡無常,片中的家族成員彷彿是我們周遭親友的縮影,無法達成長輩期待的孩子們,不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心聲?陷在愛情與親情間無法平衡的人們,相信看了這部影片,都會心有戚戚焉!

Yahoo!映畫(Yahoo!eiga),4包半爆米花

看似平淡宛如紀錄片的電影情節,卻能令人擁有最深刻的感動,導演是枝裕和堪稱是小津安二郎接班人。(95分)

goo映畫(goo eiga),4包爆米花

橫山家的家具擺設、一磚一瓦都能勾起影迷懷念,並在不自覺間把片中影像和自己的昔日回憶重疊。(81分)

映畫生活(eiga seikatsu),4包爆米花

片中角色的配置和人物的構成都相當成功,片中人物就生活在自己周遭一般真實,也讓人重新體認到家族的定義何在。(80分)

映畫.com(eiga.com),4包爆米花

不僅阿部寬、樹木希林等主要演員的演技都相當自然,連飾演配角YOU的表現也令人驚艷。看完電影後,會讓人興起返鄉探望家人的念頭。(80分)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晚上在看敗犬之前先看了這張DVD

網路上有人說比電視版好看

果然

這是真的

卡司,場景都浩大非常多

劇情的發展都沒讓我能一直猜對

這是很難得的

而且劇情也讓我有淡淡的哀傷

提真一演得很好很搶戲

沒有親情

沒有愛

沒有知己

的寂寥

推薦沒看過的去百視達租來看一下

 

嫌疑犯X的獻身 Suspect X

 

 

 

 

 

 

 

 

刑警內海薰(柴崎幸 飾)接獲一件謀殺案,卻查不出死者身份,只好請帝都大學的天才物理學教授湯川學(福山雅治 飾)幫忙,湯川在查案期間,發現死者的前妻花岡靖子(松雪泰子 飾)有一位鄰居石神哲哉(堤真一 飾),石神是湯川大學時代的舊識,當年石神被譽為百年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如今卻只是一名不起眼的高中數學教師,而湯川相信石神跟本案有密切的關係…。當物理學天才湯川遇上了與數學天才石神,兩人將如何展開天才的大對決?湯川要如破解這宗完美的謀殺案?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今天晚上上映的是媽媽咪呀

這部片的劇情其實蠻瞎的

但好"看"又好"聽"

場景很漂亮,演員都是我所熟悉也很愛的,我已經兩個週末都看梅莉史翠普了

但配上歌就會忽略劇情

反倒覺得怎麼ABBA的歌詞可以剛好兜出一部戲來呢

真的很妙

 

我的旁邊有個男人一直說這片真好看

是牛牛ㄟ

他們最近要班際英文合唱賽

他要負責編劇跟設計演出

我們看這部片正好給他一些表演的靈感

不過牛牛說

其實看媽媽公司的尾牙給他的靈感也不少

呵呵

對了

他們要表演的歌曲是

Lemon Tree

起初他很不高興老師是選這首歌而不是Dancing Queen

但我放了蘇慧倫版給他聽又讓他在媽媽咪呀看跟聽到Dancing Queen之後

他就完全相信他娘說的,

檸檬樹的節奏真的比較適合表演

 

著名百老匯音樂劇改編,梅莉史翠普主演。即將步入禮堂的蘇菲,邀來母親的三個舊情人參加婚禮,誰會是她的親生父親?全片使用七十年代流行樂團ABAA共22首經典歌曲~

演員: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春心蕩漾)、皮爾斯布洛南 Pierce Brosnan(第四者)、柯林佛斯 Colin Firth(我的意外老公)、史戴倫史科斯嘉 Stellan Skarsgård(哥雅畫作下的女孩)、茱莉華特斯 Julie Walters(舞動人生)、多明尼克庫柏 Dominic Cooper(不羈吧!男孩)、亞曼達莎菲 Amanda Seyfried

1999年四月六日,就在ABBA合唱團以「Waterloo」贏得歐洲歌唱大賽冠軍的二十五週年那天,倫敦西區的愛德華王子劇院推出了一齣由二十多首ABBA暢銷經典組合而成的全新音樂劇「媽媽咪呀」(Mamma Mia!),造成了空前的轟動,全世界已有超過兩千萬人愛上故事裡的角色、內容以及音樂。作者凱薩琳強森充滿陽光歡笑的故事內容在希臘的一個島嶼天堂展開。


配上ABBA傳唱不朽的歌曲,讓這個交織著愛、親情、友情的動人故事極具說故事的魅力,伴隨人們度過每個夜晚。和別的音樂劇比起來,MAMMA MIA!因為隨著世界各地的演出有更多版本的製作,可說是世界第一的演出。現在,這股熱力感染到全世界。時至今日已成為全球娛樂界的一個奇蹟。但是他們仍保持最基本的堅持,所有創作者不曾在這些光環中喪失初衷。這些堅持就是他們把ABBA膾炙人口的曲目融入新穎、具生命力呈現方式,同時保留著最完整的流行原味來達到好的音樂劇的需求:使這動人的故事更趨完美並受到好評。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19/69/1gc3z.html

我好喜歡這則新聞,雖然我不會捨得花20萬這樣做

但如果一人出五千來集資我可以考慮

 

但我最想開的是國中同學會

除了研究所跟大學室友他們班(我比較常跟他們班在一起勝過我自己唸的系)

我最懷念的是國中同學

 

民國67年的屏東中正國中23班的音樂班同學

每年大年初二都會跟幾個國中同學碰面

但不是我們班,而是死對頭的男生班13班同學

 

青春期的小孩子唸書很有趣

特別我們當年是男女分班,又各有男女資優升學班

童年是很精彩有趣的

 

每年大年初二跟當年的臭男生們(現在是歐吉桑)講著小時候的事真的很有趣

但總是很難找到我自己班的同學

因為她們都各自嫁到遠方去了

 

但那真的是一群很優秀的女生們

沒記錯的話

當年班上有七八個同學考上北一女

裡頭有三四個後來都成了女醫生

也有同學現在繼承父親的方向成了國民黨中常委

.......................................

每個階段念書我都習慣當中間份子

父母對我沒要求

我也不愛當落後的

抽離的看著前面的人在拼鬥也是一種樂趣

這個不算好的習慣養成我得失心不會太重

不過也不夠積極

 

這是老人家的行為

一直懷念起小時候

今年過年時

我的七八十歲的三姑姑還堅持要唱高雄女中的校歌給我聽

..................................

 

我會好好考慮開國中同學會的事

 

集資20萬登廣告 尋找28年前同學

華視 更新日期:2009/03/19 15:46

失聯二十八年的國小同學,該怎麼找回來呢?台北市民權國小第十屆,六年十班部份畢業生,集資二十萬登廣告,尋找二十一位失聯同學,希望全班五十位同學通通到齊,辦一場大團圓同學會。

  鄧敏郎和吳順全指著泛的畢業紀念冊,裡面有他們和小學同學,最珍貴的回憶。

  今年已經四十歲,經營水電工程的鄧敏郎,二十八年前,是個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小學時圓嘟嘟的吳順全,現在可苗條了,而且還是個外商公司的業務經理,當年他們都是北市民權國小,第十屆的畢業生,去年底的國小同學會,大家開心聊起小時候,不過卻有二十一個人缺席了,熱心的同學募集二十萬,刊登這一張大大的尋人廣。

  超級比一比,以前班上男同學暗戀的小公主,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這個頭髮厚厚的同學,小時候個性就很殺,長大後加入幫派,經常成為社會新聞主角。

  照片被撕掉,還不是最大的遺憾,更大的缺憾,是還有21個同學失聯。呼籲大家出面。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過年期間不能上網,剛好可以專心看書.

看完了三本厚書,會讓我折頁畫記號需要沉思反芻的三本書.

包括了下面這一本: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這篇近期傳閱率最高的文字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這七十四篇文字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目送

 

在人生不同的時間點,我都會意外的遇見龍應台.

 

曾經在很多年前看電視亂轉台時,遇見蔡康永在公視讀書節目裡訪談龍應台,

她說:

 

台灣人欠缺三維思考的史學訓練,所以常自以為發現(碰到)多麼嚴重了不起的問題(狀況),

其實,問題跟答案,早就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出現過,只是我們太無知,不知道而已!

 

這段話對我很震撼,從此評斷事情更審慎,思考問題的面向更加立體,受益很大,一直很想當面謝謝龍應台對我的啟發,以及蔡康永將這段訪問做得如此精采,誘發她講出影響我這麼深的一段話!

 

這樣的思維習慣顯然深刻內化如同龍應台的呼吸一般,在這本"目送"裡有一篇叫蔚藍的文章,很能顯現這個特質.

她寫到半夜睡不著,起來翻閱古書,看到一篇陸游談語言的文章,批評杜甫跟韓駒用錯了"蔚藍"的意思,導致後人都跟著亂用."蔚藍"應該是名詞而不是形容詞.

 

而這段古文讓她想起自己1974年22歲寫情書給一個物理系的男生時,用過"蔚藍的天空"這個詞,當年曾被這個男生質問她:

"妳知道蔚藍的意思嗎?妳知道蔚這個字的意思嗎?"

 

她當時因著這個質問而養成對用字更謹慎的寫作習慣,30幾年後再度從書裡找到男孩質問的出處時,她這麼形容自己的心情:

"放下書,走近窗,把窗扇用力推出,海風從窗口<簌>一下吹入,然後就聽見海浪輕輕撲岸的聲音"

 

看見沒,龍應台就是這麼連來連去古今中外人我的思考,思想就該這麼訓練!

 

當然,妙的是,我們一般會用悵然之類的字句來形容想起少年15,20時的心情,

 

她卻是能以推窗,簌,海風,海浪聲...,這些兼有觸覺嗅覺聽覺的方式來撩撥了讀者的心.

 

我們是望塵莫及的,因為她自己承認是從小就"對字癡迷"到不可自拔.

小時候被她爸爸罰讀書寫字對她而言都不構成是種懲處,經年累月的內功,不是吾輩所能及了.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中的舊市區範圍就跟其他城市一樣並不大,

環繞著市場,銀行,商店,學校....這些機能建物

彰化銀行總行不在彰化,在台中ㄟ

古時候的招牌很有意思ㄟ,是石刻在壁上

果然是百年歷史的建物,很有風格也很講究

就在銀行旁邊,巷子口上就有個60年的小攤子叫天天饅頭.

那是用麵粉包紅豆餡去炸的,小小的很好吃,不覺得油,真的有饅頭的口感.

攤子裡的不是什麼傳三代的接班人,而是一對應該可以當阿祖的近八十歲老夫妻.

看了有點心酸

只能想,老闆不想讓客人吃不到他的好吃饅頭吧!

那天是為了要買回娘家的伴手出門的,

專門去買這個小時候如果老爸去台中都會帶回屏東給我吃的一福堂檸檬餅.

從沒看過這餅剛出爐的樣子,那天在一福堂本店看到,真的好香.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結婚之後的每年過年,我都是大年初一從台中回屏東娘家,年初三再回到台中公婆家

早些年都是公公開車帶我們回去,我再跟老公小孩坐火車回台中.

今年,我們從放年假那天開始, 全程高鐵.

大年初一往南出發時,就在高鐵上碰到他們執行長歐晉德出來分送糖果跟乘客拜年.

我很想問他沒有常客價嗎?我過去六個月坐了好幾萬台幣的高鐵票了!

這張跟牛牛的合照不在高鐵上,是從高鐵左營站轉往屏東的區間火車上.

我們兩個聽音樂,CEO假日御用攝影師就不斷的拍照,

CEO慢慢發現,御用攝影師總是把CEO拍得比本人好看,特別是假日的CEO都是素顏.

年初二早上,我們先到三地門的蓮光寺去跟老爸拜年.

左邊是小我兩歲的弟,然後是他國一的兒子,再來是小我18歲的妹妹,然後是我弟唸國三的女兒.

蓮光寺是個單純的佛寺跟佛教學院,這座二米半高的達摩木雕算是比較特別的佈置.

發現我娘每次拍的照片都很像.

今年初二中午是跟姑姑們吃的,從來沒有這樣的安排過,

起因是小姑姑剛過世,貼心的媽媽怕小姑丈一家很落寞,就跟四姑姑商量了這個在飯店的回娘家團圓飯

小姑走了,他們家就變成三個男人的家,小姑丈跟志忠志文兩個表弟.

下圖右是四姑姑,她很滿意媽媽這個構想,所以她把自己的過年家庭聚會就一起舉辦,

本來我們這桌是媽要當主人請客的,後來四姑就包辦了四桌的飯菜錢.

最重要的是,當天四姑姑很開心,飯局沒結束就喊著明年還要再舉辦

四姑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姐姐多年前過世了,右邊長髮的男生是牙醫姐夫,吃飯時才知道,當年我抱過的他們家大女兒已經在文化新聞所唸研一.

中間穿黑衣的是三表哥忠仁,現在是開業牙醫,小時候我總是拉著四姑姑問,為什麼我不能嫁給表哥ㄚ?我想嫁給忠仁表哥不行嗎?在我唸高三認識第一個男朋友前,我都希望嫁給這個算我青梅竹馬的表哥.

左邊舉拇指的是大表哥忠玄,看到他口袋沒?他是小兒科醫生.忠玄哥哥是個很有禮貌又客氣的好大哥,我唸大一時他還想把我介紹給他醫學院同學,但我一看到對方梳陳水扁油頭我就退避三舍了!

忠玄哥哥口袋上的筆都好可愛,我想要那個吃銅鑼燒的小叮噹.

我家就在屏東的中山公園跟太平洋百貨旁邊.

這裡真的很適合養老,在這裡過日子就很舒服!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EO這週的高鐵又搭到終點左營了,上週日才到小港醫院看過小姑姑,

果然之後她就走了!

其實上週姑姑就不能跟我說話了,我是去道別的!也是去安慰小姑丈的.

 

小姑姑是奶奶十個孩子中的老么,

她總說她是家裡最苦命的,其實她也是最孝順的.

奶奶是東港有錢人家出身,嫁過來爺爺家的早年,

家裡開過醬油工廠也開過銀樓,曾經有錢過.

但小姑出生之後,爺爺過世,大伯父自殺,家道就開始中落,

小姑姑沒有嘗過有錢人家女兒的滋味.

 

從我有記憶,已經出嫁的小姑姑每天都會早上去買菜然後繞過來看看奶奶,

一直到我國二時奶奶過世為止.

因為奶奶跟我們家住,我們家算是六個姑姑們的娘家

我跟弟弟還有一大群表哥表弟常玩在一起,小姑姑就像是我們的教育班長,

總是扯著喉嚨嗓門嚷嚷要我們吃飯洗澡做功課......

我們嚴家的姑姑們幾乎都是虎姑婆,小姑姑更是恰查某的代表,

所以我特別喜歡跟小姑丈撒嬌,因為小姑姑的恰總是顯得小姑丈的脾氣好.

長大後,每次小姑丈見著我還是是愛說我小時候的總總糗事.

 

週六,陪姑丈去幫姑姑找塔位時,

姑丈問管理塔位的出家師父說,買兩個位子會比較便宜嗎?

我想讓氣氛緩和點,就跟姑丈說:

兩個位子要看老婆還是老公的吉位ㄚ?

姑丈回說:

聽老婆的一定都最好不是嗎?

小小的一陣心酸!

 

小姑丈真的幾十年來都是這麼依著小姑姑.

姑丈跟我說,他這幾天如果出門辦事或買東西,還是都慣性會急著快點回家,

習慣要快點回到家才不會被小姑姑唸一頓.

雖然我們都這樣互相調笑誰比較怕小姑姑,

而這其實是彼此互相照顧互相關愛的一種方式.

 

姑丈說:

曉翠ㄚ,姑姑走了,妳要常常回來看姑丈喔!

我跟姑丈說:

好ㄚ我帶你出去玩,要去墾丁還是要去北海道?

姑丈說:

那可不成,妳姑一走我們就出去玩,她一定會回來罵我們一頓說:厚,露出本性了吧,我一走你們就去玩....

 

表弟說他看見奶奶來接走姑姑的,我相信的,奶奶來接走孝順的小姑姑,讓她免於病痛之苦了!

奶奶跟小姑姑,妳們一定會保祐小姑丈跟表弟們一定要健康平安!

人生就像在不同的車班間穿梭,有時也會站在車站疑惑,

是該向左還是向右?

會錯過車班嗎?

有搭對車班嗎?

總是在做抉擇!

每回站在月台,看著身邊的總總人生百態,總是有點惆悵

但列車要進站,才能打掃整理,才能蓄積能量再度啟動

也許人生,不管是休息,還是生命結束,就跟列車開進車站裡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再出發時,勇敢迎向陽光才能再度灑滿一身的明亮.

展開全新的里程!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六回家時,在高鐵左營站轉搭火車回屏東,搭上很久沒碰到的復興號.


這車真的很經典,內外的車門都是手動的推門,就是那種不小心會掉下火車的那種門

說舊也不是真的很舊啦,這車體是民國69年製造的,

為什麼不能說它很老呢?因為ceo還比他老十幾歲ㄟ

不過她也不夠古董,

ceo很愛搭火車,但最愛的是窗戶可以打開看風景跟吹晚風的那一種,

以前最愛晚上搭屏東高雄間的普通車

打開窗戶讓風吹得頭髮亂飛也涼進心裡去

會讓我有一種很悽美的故事感

會感動得看著窗外掉下淚來

哭什麼?

沒有ㄚ!

這麼棒的畫面就該哭一下

小時候因為我會暈車,所以不愛搭巴士,喜歡搭火車.

我早就不會暈車了,但還是很喜歡搭火車回屏東,

因為從屏東火車站走回ceo的家並不會太遠,

途中還會經過我最愛的屏東夜市

屏東夜市跟其他城市的夜市不一樣

她只有賣吃的,各種屏東道地的傳統食物,有許多其他縣市不會有的老口味,

還有許多年紀比ceo大的老店,

最重要的是她24小時都有不同的食物類別在營業著

不管CEO是幾點鐘回到屏東,或準備搭車離開屏東,

總是可以走進去找到懷念的食物吃

以前ceo離家到台北唸大學時,常搭深夜兩點的國光號北上,

爸爸會帶我先去喝一碗鮢郭魚丸湯.

放假時也會搭國光號夜車回屏東,在天將亮時到達.

爸爸會騎摩托車接我先去吃屏東肉圓或一家很特別的三明治

 

現在爸爸已經不在了

但回到屏東不管是幾點鐘

我都一定要刻意走進這個夜市裡爸爸最愛光顧的那幾攤

懷念爸爸跟我的共同記憶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個多月,因為公公生病,幾乎每週我都要趕著搭高鐵來回台北--台中.

有了高鐵真的節省很多時間,而且高鐵站就有接駁到公公每次住的中國醫藥學院,

所以時間跟體力上真的少很多,但我的荷包可是大失血.

因為CEO不喜歡不確定性很高的自由座,所以每次都是搭對號座,

不管是我跟發哥去,或帶著牛牛同往,反正每趟總要花掉好幾千元在交通成本上.

老公說,我這麼喜歡觀察的人,如此頻繁的搭高鐵,應該去當高鐵公司的顧問.

我覺得這建議挺好的,但我可能會問顧問有優惠票價嗎?

老公不是嘴甜的人,但也知道我這當媳婦的真的很乖,總是二話不說的做該做的事,

而且公公一向比較聽我話,所以我回台中總是會讓老公跟婆婆比較安心.

為了逗我開心,老公總是一直在高鐵跟接駁巴士上玩自拍,也在車站裡拍來拍去,

總搞得車上的乘客覺得我們這對不年輕的男女很奇怪

也讓車站裡月台上的客人覺得我是那個過氣的女明星,

不然怎麼會有人拿相機一直在拍我.

牛牛是個貼心的乖孩子

這週雖然因為學校考試不能跟我回台中,不過卻懂得主動說要打電話到爺爺的手機跟爺爺問安,

自己跟爺爺說要考試不能回去看他,我有點嚇一跳,不過也有點慶幸,

這一家三代男人,公公跟我老公都是比較孤僻不好相處的男人,當他們的老婆說實話很累.

終於到了牛牛是個討人喜歡,貼心的好男人.




其實這樣南北奔波倒不是體力累跟荷包失血的問題,

而是心理壓力很大.

上週出差前還回台中家裡看過公公,

週二在上海又接到婆婆電話說公公又住院了,

電話裡,婆婆跟老公的聲音都在跟我討救兵,

人在異地,心裡真的很忐忑也很無奈.

連晚上做夢都夢到我已經回到台中醫院跟公公說沒關係的,

要乖乖聽醫生的話.

週五回到台北,趕著週六早上去出席個客戶活動,就立刻又奔到台中醫院去探視.

我一回去,公公就會開心吃的比較多,也說比較多話.

 

不斷往返在高鐵站跟醫院間,

車站裡常常看到年輕父母帶著很可愛的小孩,

醫院裡總是看到年邁的老人,

生命的起落,喜悅與悲苦,同時間一直在眼前更替著畫面.

有時會想,我的業真的很重,一生裡,多半的時間總是我該人家的,

不過我不太抱怨也不太會生氣,

所以轉念又想,我一定是菩薩派下來的,

前一陣子學到佛教裡有"悲智願行"四大菩薩--

觀音菩薩有著大慈悲心腸,悲憫世人之苦而不斷救苦救難

地藏菩薩有著大志願跟同理心,救亡母之後,也推己及人的希望能幫助超渡所有地獄裡可憐的亡靈.

文殊菩薩有著大智慧,拿著金鋼劍,知道處理眾人之事時,需有智慧與勇氣斬斷無名.

普賢菩薩有著大行動力與大德行,以強大的行動力推動佛教義理.

撇開宗教不談,其實"悲智願行"真是很寶貴的人格資產.

 

前一陣子許多關於王永慶的生平報導,我就覺得他是難得同時擁有悲智願行四大美德的人,

如果多一些擁有這樣特質的人,社會或許會更美好.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這張放在台中市長官邸門口的說明圖上,列了20個台中古蹟級建物.

上圖的台中火車站跟風景圖中常見的台中公園湖心亭,都是有百年歷史的木造建築.

而下面的台中市長官邸跟孔廟是面對面的,同樣都在雙十路上.

復興路上的台中酒廠,跟台北華山藝文中心一樣,都成了藝文創意的展演空間.

發哥說,海角七號的日本船開船場景就是在台中酒廠搭建的喔!

而第二市場則是發哥小時候長大的地方,我們回台中時都會去那個市場僅存的幾個老店家買東西吃.


台中是一個新與舊夾雜的地方.

在這些古蹟附近,其實已經很不熱鬧了,看見的都是老人與老去的青春,

奇妙的是仍然存在一些老店在賣著只有老人家才會買的東西.

而科博館中港商圈,卻有著林蔭道舉辦著爵士音樂節這種時髦的活動,

人潮挺多的,也不少老外在其中.

讓人不知道這個城市究竟是老去還是新興.

這個週末CEO第一次平心靜氣的去欣賞台中這個城市,

之前我都因為很討厭旅途奔波去台中看我覺得很難相處的公公

而從來沒喜歡過這個城市,就更不用說用我喜愛的歷史研究心情去細細品味

最近因為公公生病,連著幾週我都搭高鐵往返台中,

可能因為高鐵讓旅途變得沒那麼辛苦耗時,

所以我的心情好很多.

可能因為同情公公的壞脾氣讓他沒什麼朋友,讓他老病時有點可悲,

而沒那麼討厭他.

可能因為愛照相的老公喜歡拿著相機一直玩著拍我逗我笑,

而讓我有心情去欣賞這個他長大的城市

我想

我應該可以在接下來的時間,把上面20個古蹟拍齊,放在這裡介紹.

每個城市都有他的故事以及美好

但先要有顆安祥平靜的心.

眼睛才會看見美好.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週雙十假回台中,隨身帶相機的老公又要我當試鏡頭的活道具.

他的相機袋裡總是帶著三顆不同的鏡頭,換來換去看那一個的膚色比較好....一些我聽不懂的東東.

老公拍照是為了相機,我拍照是為了記錄與故事,所以在外頭拿出手機或相機時,

總是會被人說"我可以幫你拍ㄚ",其實我並不想拍自己,我的相機中鮮少有讓人站好讓我拍,或我被拍的畫面.反倒是老公的相機總是呈現要人左邊一點右邊一點,讓我覺得笑的很累的畫面.

之前老公學著叫我不要刻意看鏡頭,在淡水星巴克這樣子拍照的效果就比較自然,這次他練著用連拍法,讓我不用等著笑到眼發直臉變僵,我討厭被拍照,再練一百次我也學不會如何拍的好看的角度與表情,只能靠攝影師自己抓住我,我抓不住鏡頭的瞬間.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EO身邊很多人都知道,ceo迷上看大愛劇場好幾個月了,之前是看一部演慈濟小學校長的竹音深處,最近是在看描寫一個叫謝足的傳統女性的一生故事-走過好味道.

這部戲已經接近尾聲了,今天已經演到女主角得了胃癌即將往生.

CEO現在哭點都很低,所以一定是又感到得哭了起來.

因為CEO想起也是胃癌過世的婆婆.

婆婆53歲過世的,推想主人翁跟婆婆過世的年紀相差不多,但過世前都一樣讓人不捨,

辛苦一生,沒享受到好命就胃癌過世.

這位謝足在過世前努力要幫醫院募款,因為她自己一生常為病痛所苦.

每個人決定虔誠信仰宗教都會有個機緣,

我一直都對研究佛經有興趣,最近更強烈的想要瞭解如何藉由參透佛理,

協助自己及旁人能釋懷人世種種不用太執著.

我執,會防礙我們看清楚事情,

之前因為多次閱讀地藏經,讓我尊敬地藏菩薩的智慧與宏願,

我一直也希望自己能像地藏菩薩一樣能無怨無悔的協助眾生.

最近因為阿德的事,機緣讓我朗讀金鋼經超過20次,

金鋼經讓我尋得平靜無有恐怖,也相信無所罣礙的心境才能超越無常.

最近強烈覺得自己要認真的研讀佛經,

不用等到皈依,也無須入教,

一定可以協助更多不平靜的心找到自在.

 

 

newliza2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