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要交出一個七月份兩岸傳播研討會的危機個案研究簡述.
本來想選博士倫藥水的案子,但似乎SKII因為知名度更高,會更受到注目,
所以就準備以SKII來撰寫.
其實危機個案的資料收集不是很容易,除非是親身參與,
否則除了收集在報導上能看到的次級資料之外,很難得到更多INSIDE STORY
危機事件的當事人,除非外界跟組織內部都認為處理的很成功,否則都不願意再對外多談.
多數危機個案的資料都不完整,但可笑的是,多數人不論是否為公關專家,
都會輕率的對個案做評論,頭頭是道的說三論四.我自己公關做得越久,危機處理經驗越多,
反而越不敢輕易評論個案.
因為每個危機案的表面之下,通常反而有更多組織經營管理的複雜故事情節在其中.
而其中精采的管理個案學習價值,往往遠超過危機個案本身.
在書局買回一本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所著的"從歷史看人物"(洪建全基金會,2005),
在書中的第一章,許倬雲陳述自己對歷史的評斷時,有兩個態度很重要.
第一,是時時心存寬恕,設身處地,拿自己擺在那個歷史人物的位置上,
想一想, 如果我是那個人,又會如何?會不會做得比他更好一點?
抱著這個態度來評斷,總是會公允些.
第二,是避免抱著非黑即白的態度,一刀切.
因為天下沒有一個人完全是功,也沒有一個人全然是過.
每個人都受到時代與環境條件的約束,很難跳脫出來.
這使得人雖然常有做好的心,但往往卻失敗了.
面對這種人,應該去理解他們的環境,同情他們,並從他們身上檢討學習.
如果今天我們處於類似環境狀況,能不能因為從他們身上擷取了一些教訓,
使得我們能做得更好一點?
用許先生這個歷史評論態度來做危機個案的研究洽當極了.
其實所有的個案都是歷史!
許教授說,歷史是我們集體的經驗與記憶.拿著共同的記憶,將經驗重建,
把經驗做歸納,把經驗做分析,形成一些風險管理的公式,指出可能會面臨的危機,
透過越多的記憶與經驗的歸納分析,就能讓時空的特殊性減少,
讓共通性增加,這就是以史為鑑的大用.